理论学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第20期读书活动读书心得 (一)


发布者:林芊    发布时间:2019-12-07    浏览次数:1102

关于"志愿精神理论学习法制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17建筑智能化2班程涛

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

    “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

 “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进步”——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值大转型期,社会治理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更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争做遵法守法的引领者、依法治国的守护者。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涉及到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因此我们必须把它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计落实搞好



Copyright @2013 久久久91精品国产免费观看(团委)All Right Reserved | 地址:福建省福州大学城(联榕路)8号 邮编:350108
联系电话:0591-83761937 传真:0591-83760355 闽ICP备15019752号 | 网站设计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