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调研时的殷切嘱托言犹在耳。在福建工作 17 年半,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创造性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结合福建实际探索并形成推动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雏形 ——
他胸怀全局、着眼长远,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谋划,阐释并践行 “新的教育观”;他躬身力行、抓实抓细,兼任闽江职业大学(简称 “闽大”,2002 年合并组建为闽江学院)校长长达 6 年,也是集美大学校董会第二任主席,还担任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为福建教育事业发展殚精竭虑、倾注心力;他重教心款款、关切情深深、期许意殷殷,留下一段段佳话,在八闽山海间传扬。
一、“新的教育观”
1985 年,一纸调令,让习近平从河北正定来到福建厦门,开启了他在福建 17 年半的工作生涯。
在厦门,习近平同志就展现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他主持编制的《1985 年 —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厦门教育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程”,要把教育事业纳入厦门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加以考虑,根据 “大教育” 观念,做好教育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而不单是少数尖子)的素质,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劳动大军。”
1988 年夏到任宁德后,习近平不仅看到了闽东经济的贫困,更看到了教育的贫困。“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 不久,受习近平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文法一行人肩挑手提,送来各种学习用品。
那一年,宁德中小学校园的面貌都因一场地委书记亲自部署、直接过问、亲自推动的 “三教”(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热爱教育)活动有了显著改观。
时任宁德地区行署副专员张学清回忆,地委正式出台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把是否开展好 “三教” 活动作为年终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地、县、乡共同出资的办法,限期实现农村中小学 “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凡是没有落实好 “一无二有” 要求的,不准盖新的办公楼、宿舍楼等。
第二年,“三教” 活动继续开展,有效解决了闽东基础教育的突出困难。
在写于 1990 年 2 月的《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习近平阐述了他 “新的教育观”:“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教育问题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他认为,在闽东的现实态势下,建设为开放所急需的、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软环境,“必定要把人才作为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必须 “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虽然科技与教育的特点是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投入多、周期长,但福州市委、市政府仍把 “科教兴市” 确定为福州发展战略。习近平强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根本,两者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两翼’”。
“离开教育,任何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枯萎干涸、毫无生机。”1994 年 11 月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要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 “像抓经济那样抓好教育”“把它提高到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抓紧抓好”。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福州市人大常委会还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保护教育用地的法规 ——《福州市保护城市中学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若干规定》,以法规形式保护了 1000 多亩教育用地。世纪之交,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日益深入人心。
省长、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要求,要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科教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进科教事业改革与发展;各级各部门树立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培育和引进的新机制,构建福建跨世纪人才新高地。
教育发展有赖于诸多因素,其中教育投入是关键一环。在习近平的推动下,福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省计委、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基础教育建设,重点用于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危房改造,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发展老、少、边、岛地方义务教育等,建立县级政府 “三个增长” 的资金投入机制。
习近平指出,没有激情是办不好事的,办好教育也是这样。要有一批对办学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要有一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人,要有一批肯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二、“像福州一中这么好的学校,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手里应当发扬光大”
2000 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来到福州一中新校区选址现场调研,对新校区建设表示支持。然而,当时的一些人对此存在顾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高中教育是彼时福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 “瓶颈”,扩大高中教育规模、积极发展优质高中刻不容缓。加快福州一中的建设和发展,是发展优质高中、促进福建基础教育事业的需要。
其二,大学城建设,是适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像福州一中这么好的学校,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手里应当发扬光大。”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高校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社会需求极大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理工科人才严重不足。
早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就提出 “教育设施的布点要解决”“大中专院校要搞相对集中,形成学区”。到省里工作后,他更进一步阐释,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要有利于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调动省、市两级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的整体水平。
习近平要求,大学城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高校新校区的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大学城建设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和社区发展的需要。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各类设施的建设要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
任省长期间,习近平还推动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为福建农林大学、制定省政府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确保高校筒子楼改造工作如期完成等多件大事。
如今,大学城拥有 15 所院校、1 个国家 “双一流” 建设学科、61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201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6 个国家级及教育部科技创新平台,成为福建省最大的产学研基地和创新策源地。
三、“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汇聚各方力量。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鼓励大家 “要大胆地走吸引侨资、外资办教育的路子”。
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期间,习近平积极推动部省共建华侨大学。2000 年 11 月,省政府与国务院侨办签署第二轮共建协议,福建省共安排 2500 万元经费,支持华侨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
任省长期间,习近平还说服了仰恩大学创建者、缅甸爱国华侨吴庆星继续在闽办学。
2001 年,福建省颁布《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民办学校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各类教育。20 年后,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民办教育行业进入更加优质、更有特色、更为包容的发展阶段。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 “使教育成为全民性教育”“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等鲜明论断,强调要 “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2012 年 11 月 15 日,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这份初心,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