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发布者:翁伟星    发布时间:2023-09-14    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标识,为我们更好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提供了根本依据。

(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从先秦诸子百家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到各民族史诗、民间故事,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种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从 “四大发明” 到丝绸、瓷器、茶叶等,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到故宫、布达拉宫等,中华文明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不断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从秦朝统一六国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从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融合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中华文明始终强调统一、反对分裂。这种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我们要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从佛教东传、伊斯兰教传入到基督教来华,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郑和下西洋,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这种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从 “和为贵”“和而不同” 到 “协和万邦”,中华文明始终倡导和平共处、互利共赢。这种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 “党同伐异” 的小圈子。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深刻理解 “两个结合” 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 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实践要求,为我们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结合” 的前提是彼此契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等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民为邦本”“以民为本” 等思想高度一致。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我们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推动两者深度融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二)“结合” 的结果是互相成就

 “结合” 不是 “拼盘”,不是简单的 “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 “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第二个结合”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 “结合” 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我们要坚持 “两个结合”,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三)“结合” 筑牢了道路根基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 “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道路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两个结合”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四)“结合” 打开了创新空间

 “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我们要以 “第二个结合” 为指导,打破思维定式,勇于创新创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五)“结合” 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 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积极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二)秉持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