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是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是建党100周年,即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在这样特殊的年份里,有幸作为青马社团学生骨干成员之一随学院领导、老师出行参观“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见证伟大的扶贫事业成果。
作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赤溪,很难想象32年前还是身处大山深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基本靠走的贫困村。
经过32年的发展,现在的赤溪到底怎样呢?带着疑问,我们跟随陈书记和思政部的老师一同前往。当到达赤溪路口时,一块巨石屹立于路边,上面刻着“中国扶贫第一村”七个大字,仿佛象征着赤溪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
步行在长安街中,一座座古朴的房子迎面而来,老人在树下闲聊,小孩在街边玩耍,看上去一片祥和。这还是32年前那个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穷苦山村吗?望着街边特色商店,望着往来穿梭的旅客,这哪还有贫困村的样子呢?
赤溪村的改变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32年前有一位记者,当了解到赤溪的困难时,本着身为一位记者的责任与良知,毅然决然的将赤溪的真实情况上报,但无奈当时的政治压力他的文章被压了下来,每每赤溪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场景浮现在他脑中时又是那么的于心不忍,备受良心与责任心的煎熬.无奈只能投稿于《人民日报》,可喜的是,人民日报刊登了他的文章,引起了社会极大的震撼!他就是原《闽东日报》总编辑王绍据,正是由于他的文章,拉开全国大规模扶贫工作的序幕。
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赤溪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各种资金,粮票纷至沓来,但事不尽如人意,“输血”不治本,“穷根”依旧存在。我们的绍据同志也为此苦恼,怎样才能治标治本呢?他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与“滴水穿石”的精神。在总书记看来,当年闽东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目标一致、持之以恒、迎难而上。总书记明确提出:摆脱贫困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因此,扶贫事业要像水滴一样多做量的工作,以达到质的突变。“滴水穿石”还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针对当年闽东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心态,总书记曾指出,改变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还需要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每一个工作者都要成为这样的水滴,做打基础的工作。
于是换血便开始了,在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还有赤溪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路正式完工,“想致富先修路”赤溪迎来了伟大的转折点,村民们以身后的大山为基础开始发展旅游致富之路,创建生态蝴蝶园,大力发展旅游致富。
现在的赤溪已然不同于往日,这也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中国梦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2个字,字字都与扶贫挂钩。扶贫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后一公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以及一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我要以身作则,在班上主动帮助贫困同学,传播并发扬总书记摆脱贫困和绍据主编正义的精神。从小事做起为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力中国梦扬帆起航!
久久久91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青马社团、15级模具设计与制造 余嘉伟
指导教师:陆芳、吴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