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2021)》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也在增加。
近年来,气象条件与健康风险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相关领域专家围绕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展开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条件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不利天气可能增加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和皮肤等发病风险和登革热病毒传染风险。本期内容带您探寻“登革热”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您的健康提供参考。
登革热发病人数与最高气温、积温呈正相关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播的气候敏感性传染病,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我国登革热主要的传播媒介。近些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大幅上升,在非洲、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等呈地方性流行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去的50年中,登革热的发病率增加了30倍。在我国,近40年来,登革热流行态势日趋严峻,2019年,江西省樟树市、新干县先后发生登革热疫情,全省病例高达1000多例。
温度升高影响登革热传播
作为一种气候敏感的虫媒传染病,登革热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受气候因素影响,不同区域的温度、降雨量、湿度、光照等通过改变蚊虫的地理分布,影响蚊虫的生长发育和病毒在蚊虫体内的繁殖速度等,进而影响此病发病率。
江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中心高级工程师汪如良表示,气温主要通过影响伊蚊分布密度及其活动而影响登革热流行。适应范围内,气温越高越利于形体小、吸血频率更高的伊蚊生成及活动,增加了登革热流行的风险。此外,伊蚊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累积,积温升高则会缩短其发育时间,产生更多具有传播力的伊蚊,促进登革热流行,所以登革热患病人数与最高气温、积温呈正相关关系。
研究还发现,伊蚊的迁飞距离与温度呈显著相关性,在较高温度、低风速条件下其飞行距离可提高3至7倍。气温变化不仅会改变登革热病毒潜伏期,还会影响伊蚊叮咬率。部分南方地区的研究数据表明,气温每升高1℃,登革热患者增加6%。此外,温度升高还会使雌蚊比例大大提高,增加伊蚊叮咬及登革热传播风险。
气候变化促进登革热扩散
随着全球变暖,我国蚊虫的地理分布不断向北、向西扩展,登革热病毒呈现从沿海向内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扩散的趋势。气候变化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全球平均气温和湿度的升高,理论上能增加登革热流行的可能性。
2019年,江西省樟树市暴发登革热疫情,早期病例为柬埔寨输入,之后引发本地感染。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唐松介绍,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而白纹伊蚊的密度主要受平均气温的影响。其次,降雨量也被认为是影响登革热较为重要的气象因素之一。江西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集中,热量充足。汪如良说:“江西省的气温、降水、日照等都比较适合蚊虫的生长发育、活动及其病毒传播。”
此外,汪如良指出,气温对登革热扩散率也有影响,且可能还与人类行为有关:气温越高,人们穿着“清凉”且多在清晨和傍晚活动,而该时段正好为伊蚊刺叮的高峰,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登革热病毒的扩散。
气象监测支撑登革热防控
当前,登革热无有效疫苗预防,也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
汪如良表示,应加强对不同气象因素和生物媒介的监测,根据风险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登革热预报预警和实时监测,以控制疾病的流行。由于气温对登革热的传播和扩散有重要影响,及时掌握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积温的变化趋势,尽早采取措施,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此外,要加强早期病例和蚊媒的监测,并结合时空流行特征和气候因素采取综合措施,以达到控制登革热流行的效果。
江西气象部门研发的江西登革热流行气象条件预警模型,可以根据气象预报结果来预测未来气象条件是否有利于登革热发病和流行,为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气象参考,为疾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唐松表示,除了提前监测预警外,在夏季高温天气之前做好伊蚊消杀,清除积水及废弃物,对切断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链也有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