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脑雾”话题登上热搜,不少人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感觉状态不如以前,担心自己是出现了“脑雾”后遗症。1月2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脑雾”不是医学术语,这种症状可能是炎症造成的不适,也可能是心理原因导致,会逐渐恢复。
据了解,早在新冠病毒出现之前,“脑雾”已被用来描述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状况时出现的注意力下降和执行力障碍,主要包括思维和反应迟缓、模糊、混乱,精神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江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仁良介绍,在医学上,并没有“脑雾”这个术语。这个词应该是指一种状态,“其实许多人感冒以后也会觉得自己状态不好,脑子懵懵的。相比感冒,感染新冠病毒导致的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时间比较久。”
张仁良表示,出现“脑雾”症状,一方面可能是炎症造成的不适,比如鼻塞导致呼吸不畅通等。另一方面可能是心理原因,患者过于焦虑也会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他建议,如果已经“阳康”,就不要再想着新冠了,状态会慢慢恢复,要用放松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生活。
另外,张仁良提醒,有一种情况和“脑雾”的状态比较像,一定要警惕,就是老人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出现“沉默性缺氧”。血氧饱和度的正常值为95%至98%,当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值时,老人会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状况。他建议,做好血氧的自行监测,如果数值低于95%要引起重视。要观察老人的状态,一旦反应力变差且觉得胸闷气短,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发展为重症。
——来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