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全球登革热整体疫情形势十分严峻。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传播速度最快的蚊媒病毒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等为主,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登革热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登革热定为乙类传染病。
登革热有什么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和皮疹(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不高出皮肤)。
部分病人会出现喉咙痛、咽和眼结膜充血,厌食、恶心和呕吐也是常见症状。但部分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不出现任何临床表现(即隐性感染)。
特别提醒
登革热的发病症状与感冒、流感等比较相似,因此病人如果怀疑自己被蚊子叮咬,或者14天内有南美、非洲、东南亚地区的外出旅游史,或1个月内周围出现登革热病人,应及时到医院的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近期外出旅行史。
登革热的潜伏期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多数为5~8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还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病毒后,病毒在血液中存在但不发病,即隐性感染,但是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登革热如何传播?
登革热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为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埃及伊蚊主要在我国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市等局部地区分布。
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我市只有白纹伊蚊分布。
登革热传播的媒介伊蚊生活在哪里?
伊蚊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
主要为小型清水型积水。
蚊子生长发育共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其中前三个阶段均在水中完成发育。伊蚊喜欢在小型清水型积水容器产卵,例如自然界的竹筒、树洞、石洞,房前屋后的缸、罐、啤酒瓶、废旧轮胎、陶瓷器皿,以及居家环境中的水生植物、饮水器接水槽等。
怎么才能从源头上预防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
最有效的措施是防蚊灭蚊。
消除或破坏蚊虫孳生地:
1) 排干房前屋后及屋顶沟渠死水,疏通下水道,污水井加盖,平洼填坑,堵塞树洞。
2) 及时清理房前屋后的缸、罐、废旧轮胎、啤酒瓶、竹筒、陶瓷器皿等积水容器。
3) 家庭用的水缸或水箱加盖,以防蚊子进入。
4) 防止垃圾堆积,将垃圾放入密闭塑料袋并放入密闭容器中。
5) 家养水生植物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并注意容器的清洗,容器底部不要留有积水。
减少与蚊子接触的机会:
1) 家庭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2) 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在树荫、草丛、凉亭、垃圾站等地方逗留。
3) 外出时可穿长袖衣裤,在皮肤裸露部分涂抹驱避剂。
4) 必须前往蚊子密度较高的场所时可现场喷洒灭蚊剂。
登革热流行的地区主要有哪些?
到这些地方要注意什么?
目前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的非洲、美洲、地中海东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较为严重。东南亚是厦门市登革热主要输入来源地。目前国内多个地区也已经出现了登革热疫情。
前往以上地区时,应采取以下措施减少与蚊子接触的机会:使用纱窗、纱门,睡觉时挂蚊帐或使用防蚊剂;穿浅色长袖衣服和长裤,在皮肤裸露部分涂抹防蚊驱避剂;伊蚊活动高峰时刻(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避免在蚊子出没频繁的树荫、草丛、凉亭、垃圾站等地方逗留。
登革热如何治疗?
登革热患者经过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部分患者会进展为重症登革热患者。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过敏及哮喘等慢性病史,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等人群感染登革热病毒后发展为重症登革热的风险较高。人体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有可能会再次感染,二次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也会增加。重症登革热患者的病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