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主要由一种名叫白纹伊蚊的蚊子(广东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可分为�型、�型、�型、�型四个血清型。该病流行季节为夏秋季(即每年的5-10月份),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容易出现暴发流行,目前无预防针和药物可以预防。
二、登革热的危害
主要流行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威胁着全球2亿以上人口的健康,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发病人数有数千万人,有50万的住院病例,其中90%的病人是15岁以下的儿童,平均的死亡率为5%,死亡在2万人以上,它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
近二十年来,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不仅在东南亚流行趋势加重,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复燃。登革出血热由于症状严重,死亡率高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登革热是怎么传播的?
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的。伊蚊喜欢在日间叮人,尤其是日出后两小时及日落前数小时。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大约六至七天)被蚊叮,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而传播开去。不过接触患者是不会被传染的。
四、登革热的临床症状
发病较突然,有畏寒、发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常为24~36小时内达39~40℃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伴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皮下出血点等。表浅淋巴结肿大。有出血倾向,一般在病程5~8日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严重的有多器官大量出血、肝肿大,少数会引起休克。
五、如何预防登革热?
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防止蚊子叮咬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闲(废)置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垃圾等。
(二)室内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5-7天洗瓶换水、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应避免种养水生植物,如必须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
(三)保持室内外花盆托盘无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理干净。
(四)大搞室外环境卫生,疏通下水道,铲除杂草,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等。
(五)午睡或晚上休息应挂蚊帐,到公园、街边等露天场所活动应注意采取防蚊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六)一旦有上述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以免传染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