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为全省唯一一所招收听障大学生的高等学府,肩负着高等特殊教育的重任。特殊教育学院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显著提升党建工作优势,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创了高质量党建引领特教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筑牢党建高地,引领特教事业蓬勃发展
学院依托雕梦工作室,深入挖掘党员特色技艺,成功打造“精刻蛋雕,艺心向党”党建文化品牌,荣获学校党建品牌一等奖。同时,通过深化理论学习、强化党性修养、扎实开展主题党日等教育活动,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显著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支部工作成绩喜人,曾获校级书记好党课2项、主题党日活动一等奖1项、党员好故事5项、支部好案例2项。
二、推进特色育人,成就听障学生梦想
学院积极探索适合听障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强技能、重沟通,促融合”的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课程设置上,紧贴市场需求,开设了广告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专业,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听障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蛋雕作品在各类展览和比赛中屡获殊荣,曾入选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和“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此外,听障学生曾荣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四届中国(福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十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等奖项30余项。
三、实践教学与教科研并重,提升学院综合实力
学院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管理,拥有多间特教一体化实训室、工艺美术实训室等教学场所,并成立了大师工作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和优秀的教学队伍。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拓宽实习实训渠道。在教科研工作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科研活动,成功申报多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和省级课题。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以“喜迎二十大,艺心向未来”“匠心筑梦,艺心向党”等主题举办多次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展,其中“以艺抗疫,无声护闽”抗疫蛋雕作品被光明日报、福建日报、教育厅网站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在“学习强国”APP推出。此外,还与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等签订社会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福州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为残疾人就业和岗位竞赛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育质量
学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积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涌现出了福建省百名优秀辅导员、福州市劳动模范、福州市三八红旗手、福州市优秀辅导员等一批优秀教师典范。他们以身作则、关心爱护学生、公正对待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表现为全院教职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五、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搭建新时代育人平台
学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线上平台发布理论学习文章、自编自演宣传视频等,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深受听障学生喜爱。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为听障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锤炼他们的品德、增强他们的能力。学生拍摄的视频《感恩国家与党》获得省资助中心“强国有我”抖音短视频大赛特别奖;由20名听障生录制的《冰雪情怀》舞蹈参加“迎冬奥倒计时100天—青少年健康体能操舞”视频赛,是我省唯一参与视频录制的高职院校;学生设计的LOGO在“福建学生资助LOGO设计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多名特教毕业生获得“全国自强之星提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福建省最美大学生”以及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3名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1名学生获得“交通银行残疾大学生励志奖学金”(福建省高职学生唯一获奖者)。
六、创新就业模式,助力听障学生发展
学院创新“党建+就创”模式,一是与福州市残联支部同创共建,全方位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二是落实党员教师一对一就业帮扶及访企拓岗工作,教师党员傅刚就业帮扶先进事迹“为了33名听障学生”被《中国教育报》报道。三是创新第二课堂课程模式,积极引进企业参与第二课堂,为学生提前进行技能培训,有效缩短学生就业入职后的培训周期。学院成功与福州无声界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订就业创业校外孵化基地协议,实现了听障生校外就业孵化基地的历史性突破。学院听障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就业工作典型案例《以“三化三度 ”工作机制,打造“党建+就业”新高地,为听障生就业撑起一片蓝天》获得福建省高校支部好案例;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100%,就创业工作连续三年荣获校级一等奖;荣获校职业生涯规划银奖一项,实现听障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零的突破。
多年来,特殊教育学院培养了400余名听障大学生,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听障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