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院(部)、处室、中心、馆:
为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并为上级纵向科研项目申报打好基础,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资助作用,现启动2024年度学校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现就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项目类型
学校科研项目分为校级科研计划项目、专项项目、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三大类。
1.校级科研计划项目
校级科研计划项目主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研究。以培育市厅级及以上项目为目的,主要从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未获立项的项目中择优资助。项目突出创新性,积极支持高新技术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发展,注重对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按形式分为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
2.校级科研专项项目
校级科研专项项目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确定的研究项目。
3.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主要用于支持引进人才开展预研工作,改善引进人才的科研工作条件。
二、申报学校科研项目条件及成果要求:
(一)科研项目立项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优先支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校事业发展有较大意义的课题;
2.研究方向正确,研究内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充分,研究方法科学、可行,研究成果可预期实现;
3.成员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且对该项目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即有一定数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一定的资料准备。
(二)校级科研计划项目
1.申报对象
(1)我校在岗的专兼职教师、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2)优先支持立项通知前一年1月1日起申报校级以上纵向项目未获立项的项目负责人。
(3)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由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承担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优先支持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和科研创新平台(团队)的年轻学术骨干。
2.成果要求
重点项目负责人应承诺在研究期内完成以下成果中至少2个、一般项目完成至少1个:
(1)纵向科研项目(不含经费自筹其它级项目)立项1项;
(2)E类及以上学术论文1篇;
(3)授权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或作品著作权或软件著作权2项;
(4)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1项;
(5)正式出版专著1部或作为第二作者参与出版专著1部且学校为第一署名单位;
(6)市厅级科技或社科成果奖1项;
(7)研究成果被县处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纳1项;
(8)采用本课题研究或技术成果对外承担横向技术服务累计到账经费理工科类10万元及以上、人文社科类5万元及以上;
3.资助金额
重点项目理工科类每项3万元,人文社科类每项1.5万元。
一般项目理工科类每项1万元,人文社科类每项0.5万元。
(三)校级科研专项项目
1.申报对象
(1)我校在岗的专兼职教师、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2)已完成同类型专项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原则上不再获得该专项资助。
(3)项目申请人的工作岗位原则上应与所申报专项方向一致,否则不予资助。
(4)专项由相关单位牵头,科技处参与审核会稿,报分管校领导审批后发布申报指南。每个单位原则上每年度只能发布一个专项。可根据工作需要以委托的方式组织开展特设专项研究。
2.成果要求
专项的结题成果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为研究报告(不少于5000字),由设立专项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专家以现场答辩的方式对结题成果进行验收评审,结题成果应能为牵头部门改进工作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报告被县处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纳的项目可直接结题。
3.资助金额
每项0.5万元,或根据相关部门业务的实际需要设置资助额度,但原则上不超过校级科研计划项目资助标准。
4. 2024校级专项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附件1。
(四)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学校人才引进的科研启动经费主要用于引进人才的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改善引进人才的科研工作条件、弥补上级纵向科研项目经费不足、开展预研工作等。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不得超过10万元(含),引进人才可以在其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额度范围内,申请一个且只能申请一个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成果要求:在研究期内项目负责人应承诺完成以下成果中至少1个:
(1)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立项1项(不含经费自筹项目);
(2)C类学术论文2篇或B类学术论文1篇;
(3)授权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或作品著作权或软件著作权4项;
(4)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子)标准或地方标准1项;或主持制定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1项;
(5)正式出版专著1部;
(6)市厅级及以上科技或社科成果奖1项(特等奖或一等奖排名前5、二等奖排名前3、三等奖排名前2、优秀奖排名前1);
(7)研究成果被市厅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纳1项;
(8)采用本课题研究或技术成果对外承担横向技术服务累计到账经费理工科类20万元及以上、人文社科类10万元及以上。
四、其他申报要求
1.教职工作为项目主持人申报学校科研项目时,同一批次项目只能申报一个,有同一类项目未结题的不得申报该类新项目;已有纵向项目立项的不得申报相同或近似题目的学校科研项目。项目主持人同年度只能获得一项校级科研项目资助;已获得学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的不再同时给与其他校级课题资助。
2.鼓励项目负责人跨院系学科组建团队,项目组成员中本校科研人员不少于五分之三。每个项目课题组原则上需要有学生参与或作为正式成员。
3.学校科研项目未结项或超过结题时间3年以上的及被撤项者(三年以内),不得申报新项目。
4.校级项目研究周期不超过2年(本次立项的结题时间不得超过2026年9月)。
5.教改类项目不在此次学校科研项目申报范围。
五、立项评审方案另行制定
六、提交申报流程
1.2024年之前已申报上级纵向项目但未立项的项目(调研课题除外),直接在原申报书基础上根据评审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提交。
2.调研课题与其他项目申报人按照学校申报材料统一要求格式填报,并确认提交审批后的纸质申报材料含1份申报书和3份论证活页。
3.2024年3月1日前由各部门汇总后提交PDF扫描(附件2或3)和word电子版(附件2或3、4或5、6),并确认最终电子版与纸质材料保持一致,其中申报书以“项目名+项目负责人姓名+项目类别+科技/社科类”命名,论证活页以“项目名+项目类别+科技/社科类”命名。
七、加强组织领导
1.各院部应积极动员,特别要组织申报市厅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未立项的项目争取校级资助,培育后作为研究基础再争取上级项目立项。
2.专项项目申请部门需积极配合科技处做好本专项申报动员组织工作,主动找寻合适的研究人员开展专项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避免申报数少于计划书的情况。
3.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头雁”作用,由业务精科研强的老党员指导帮扶年轻教师、新进教师开展项目申报。
4.发挥协同育人与创新发展服务中心等科研平台/团队所在党组织作用,推进中心聚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研究领域开展课题选题,发挥党员在科研创新中的攻坚先锋作用,以党建带动科研。
联系人:潘策(综合楼424科技处)
电话:0591-83760315
附件:1.校级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2.校级科研项目申报书(社科类)
3.校级科研项目申报书(科技类)
4.校级科研项目论证活页(社科类)
6.科研项目申报汇总表
科技处
2024年1月17日
附件1:校级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序号 | 专项 名称 | 牵头部门 | 计划立项数 | 经费资助 | 具体要求 |
1 | 纪检监察审计信息化专项 | 纪检监察审计室 | 1项 | 3万元/项 | 该项目应建设完成一个可存储、可更新、可检索运行于单机或指定内网的廉政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的主要功能如下(按以下功能验收): 1. 人员基本信息管理: (1)增删改查功能: 系统提供直观的用户界面,允许管理员或授权人员对本单位人员基本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操作。通过简单的表单,用户可以输入或更新人员的姓名、性别、职务、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 (2)批量导入导出: 为了适应组织架构的变动,系统支持通过Excel表格进行批量导入和导出人员基本信息,能够方便地更新系统中的数据,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性。 2. 安全机制的设计: (1)权限管理: 设计不同用户具有合适的访问权限。 (2)加解密机制: 对关键信息采用加密算法,确保敏感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3. 人员廉政档案管理: (1)入库和查询: 系统允许用户将廉政档案信息以电子形式录入系统数据库,并支持根据姓名、职务等关键信息进行快速查询。录入可包括图片、PDF等格式的附件,以完整记录廉政档案信息。 (2)多种廉政材料管理: 根据榕职院纪〔2020〕2号文规定,系统将支持对干部任免情况、人事档案情况、审计材料等多种廉政材料的管理。这些信息将以清晰的方式呈现在系统中,方便随时查询和审核。 4. 统计分析: (1)系统使用情况统计: 将统计收录的廉政资料规模,记录用户的操作日志,以便对系统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统计和分析。 (2)廉政问题趋势分析: 对廉政问题进行年度、部门、岗位等多维度的统计分析,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系统可以生成图表和报告,为领导层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帮助决策制定。 结题条件:实现一个具有以上功能的廉政档案管理系统。 |
2 | 市域社会治理研究专项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3项 | 0.5万元/项 | 支持学校市域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的研究专项,主要解决学校研究中心开展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储备材料,为上级献言献策或为申报上级项目或各项名誉奖项做准备。课题应准确把握市域社会质量的科学内涵,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社会化、专业化、法治化、深入开展社会治理理论研究,为助力福州市全方位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结题条件:按校级专项项目成果要求。 |
3 |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研究专项 |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办公室 | 5项 | 0.5万元/项 | 该项目主要为推动我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实践多研究出优秀成果,提高我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实践水平,提升师生创新创业创造实践能力,解决当前我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专题研究内容可包括但不限于: 1.优化学校三创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6.加强三创信息服务研究 优先资助实现成果转化的课题。 |